近年来,雾霾成为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与公众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对此,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多位高校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雾霾研究尚未形成体系,亟须从国家层面整合力量协同作战,只有追因穷源,治理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治理还需理顺机制,解决好研究、决策和减排的关系。专家还指出,应警惕大城市可能带来的“热岛效应”加剧雾霾。
雾霾成因研究需协同攻关
谈到雾霾成因方面的研究,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文认为,尽管包括西安在内,目前很多城市对细颗粒物的来源构成进行了源解析,但离真正把雾霾来源、形成机理和危害性搞清楚,还有较大的距离。
图为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在给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充电。杨世尧/摄 |
专家还指出,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复合型特征。西方发达国家在近二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出现了集中式爆发。“我们的大气层,就如同一个实验室中的反应容器。人们往这个容器中排放的污染物越多,成分越复杂,越会发生更为复杂的二次反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汝锦说,“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单靠一个科研单位或学科是很难完成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表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大气细颗粒物研究方面,中科院起步也是比较早的。越是研究得深入,越是感觉到,要破解雾霾的“秘密”,单靠某一个学科的力量是行不通的。必须集中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
张振文建议,应尽快在国家层面上,整合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并建立起明确的研究分工。这样不仅可以花小钱,办更大的事情,而且也有利于达成一致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雾霾治理。
协调研究、决策和减排三方关系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曹军骥致力于PM2.5研究20年,他指出,在国家层面考虑与规划PM2.5治理工作时,还需坚持“政府主导、科技治污和公众推动”的基本思路,理顺空气污染治理管理体制,发挥法律和科技两个层面的重要作用。
曹军骥建议,由国务院成立专门解决空气污染的常设机构,超越目前空气污染治理的各个部门,统一领导,从体制上理顺当前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包括政策制定、标准讨论、科技规划制定、管理体系建设等问题,有效指导全国的治污实践工作。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学术界、公众、民间团体等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为政府有效决策,经费使用、资源配置等提供咨询建议。
在法律层面,曹军骥表示,针对目前的法律体系开展细致修订,并拟定新的法律体系以应对中长期污染控制之需,保证法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在科技治污层面,曹军骥指出,我国PM2.5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顾此失彼,需以科技治污为导向,整合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和工业减排这三个方面的力量,进行通力合作。
他表示,首先要尽快启动国家清洁空气专项,加强环境部门监测、分析和研究等能力建设,加强源解析、重污染事件过程、二次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的定量研究;增强计算机数值模拟能力,加强天气过程与空气污染相互作用的研究,提高空气污染预警预报水平。
第二,推动PM2.5及各类前体物监测、分析和研究等的标准化及设备与材料的国产化;面对复杂多变的污染形势,加大高科技、新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第三,在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遵照科学规律办事,提高各级部门环境决策的科学水平;加强科技治污的科学普及,正确引导。
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顺熙则指出,目前学术界对雾霾成因仍存在争议,相关分析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但与此同时,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使用、排放等必须加强控制,减排决心不能动摇。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存在“减排措施明显、降霾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容易导致否定“减源”的错误认识。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多方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减排无疑是雾霾治理工作的关键举措,必须坚决贯彻。
“热岛效应”可能加剧雾霾
邓顺熙指出,相较于外国曾经发生的污染事件,中国大气污染成因的复杂性更高。由于城市功能布局需要,石化、燃煤、尾气等污染因素不可避免的集聚、反应,增大了污染治理难度。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扩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热岛效应”影响在不断加强。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相较于周边地区温度更高、空气密度下降、风速降低,一系列反应不仅使得城市中心污染物难以扩散,还令周边农村地区的污染物进一步向城市中心聚集,导致频发、持续的雾霾。”邓顺熙说。
邓顺熙说:“国内城市往往采取‘摊大饼’式的发展路径,产业布局随城市中心快速扩张。路面全部硬化,缺乏渗漏缓冲设计,城市发展没有预留任何缓冲地带,抗风险能力随之进一步降低。一旦雾霾形成,城市中心污染zui为严重,治理也zui困难。”
邓顺熙指出,要打破当前城市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局面,从系统上解决城市污染治理难题。在城市的布局、发展中,可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建设城市或城镇群,各板块内部和板块之间,构筑森林、湖泊、草地等生态缓冲地带,提升环境容量。同时,进一步优化中小城市发展布局,均衡教育、医疗、科技等资源配置,为更多人群提供稳定、优良的生存发展环境,避免人群向大城市过度集中。
责任编辑:于畅
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浏览